金融理论

剑桥方程式

2018-04-25 22:41:21  浏览:1022  来源:投融网
剑桥方程式

正文  由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A.C.庇古提出的一种货币需求函数。又称现金余额方程式。
  1917年,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剑桥方程式。式中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因而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比例的函数。
  庇古提出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其理论根据是A.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马歇尔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于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而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又决定于人们的财产和收入中多大一部分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按马歇尔和庇古的假定,这个“实物价值”以一定数量的小麦表示,因而货币的购买力便表现为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小麦量。设R为一定量小麦所代表的全部商品的总价值,k为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和总财富的比例,M为货币量,P为以一定的小麦量表示的单位货币价值,则:

因而庇古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就是马歇尔货币数量论的数学化。
  在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中,y是一个常数且假定它是不变的,因为国民已经充分就业,经济产量已经达到最高水平时货币的需求取决于kP 的变动。而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资财的选择:资财可投资于实物形态,借以从事生产,也可直接用于消费,还可保持在货币形态上。怎样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得失,若选择在货币形态上保存,必将增加现金余额,而现金余额的增加必然要使k增大。在y和M不变的条件下,k的增大必然使P 增加,因为P=ky/M。这表明货币的价值与ky成正比,与M成反比。剑桥方程式表达的经济意义被称为“现金余额说”,主要是强调人们保有的现金余额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庇古还认为货币的供给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即P与M成反比。他曾假定k也是个常量,是不变的,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交易方式是不变的。这样,P的高低便取决于M的多少。在这一点上,剑桥方程式要表达的是: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供求。

配图

相关连接

深圳投融网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企业投融资与上市服务的专业机构。公司团队来自国内外的投行精英,具备丰富的国内外的投资银行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金融、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与上市辅导经验。

投融网(www.ipo.hk)创建于2011年,拥有300万+俱乐部成员,涵盖银行、券商、信托、政府平台公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新闻媒体、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等。秉承链接、赋能、共赢的经营理念,构建了高效的投融资与上市服务生态圈。

欢迎各类机构洽谈合作。

邮箱:service@ipo.hk
电话:0755-33572246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