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纸币流通规律

2018-04-25 22:32:45  浏览:74  来源:投融网
纸币流通规律

正文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是货币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那么,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币的购买力相等。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这个限度,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币量就会减少。例如,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亿英镑,而发行的纸币却是2亿英镑,每个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也就缩小一半;其后果就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原来价格为1英镑的商品,现在要用纸币2英镑才能买到。
  纸币流通不同于金币流通。在实行金币流通的条件下,过多的金币会被流通所排斥,变成贮藏手段退出流通,使流通中的金币量随着流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货币量得到自发的调节。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情况完全不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象金币那样贮藏起来,只能在流通领域中起到代表金币价值的作用,如果纸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它就会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所以,当国家发行纸币后,纸币就全部进入流通领域。在纸币贬值时,纸币的持有者还会千方百计地抛出纸币,以免进一步贬值。这样,纸币不但不会象金币那样自动退出流通领域,反而会把所发行的纸币更大量地吸引到流通中去。而这种现象还会由于剥削阶级的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滥发纸币而加剧,从而出现纸币流通量多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币量的现象。
  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所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称为通货膨胀。这是剥削阶级国家用来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剥削阶级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滥发纸币实际上是一种最坏的强迫性公债,它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人民的财富,任意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统治崩溃的12年间,纸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00多亿倍,而物价却上涨了36万多亿倍。通过通货膨胀从广大人民手中掠夺的财富,估计在 150亿银元以上。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元为例,由于美国长期扩军备战,大量军事开支造成巨额财政赤字。美国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抵偿国际收支差额,从而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45~1975年的30年中,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2/3。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的铸币名称的任意数量的纸票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

配图

相关连接

    投融网(www.ipo.hk),创建于2011年,十年如一日,专注专业:企业投融资、IPO上市咨询辅助、定增、供股、发债、并购、重组、买卖壳资源、财经公关等业务,一站式金融机构及业务对接平台。

    投融资俱乐部,入驻120万+ 机构会员,会员可发布及对接投融资需求、筛选优质项目、企业上市辅导、兼并收购等投行业务信息,在线结识更多人脉,构建投融资与上市服务生态圈。

    欢迎各类机构洽谈合作。

邮箱:service@ipo.hk
电话:0755-33572246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