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转化灰箱模型

2018-04-25 21:47:24  浏览:91  来源:投融网
企业中知识的转化过程
  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提出创新型企业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隐性 。但是对于各个转化的具体过程却没有进行详尽的描述。有些研究者将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和隐性化过程看作是一个黑箱,强调只能通过控制输入条件和输人结果来管理显性化或隐性化的过程。
  1.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大阪松下电器公司的软件专家田中郁子通过向大阪国际饭店首席面包师学习和面技术,最终设计出了具有独特“揉面”技术的烤面包机。野中郁次郎认为田中郁子创新的起点为隐性知识,而终点却是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设计方案——显性知识。在野中郁次郎看来,首席面包师的“和面技术”是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

  在经典案例中,田中郁子在学会了首席面包师的独特拉面团技术后,在项目组成人员的配合下,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最终确定了松下电器需要的设计方案。。田中郁子的工作过程就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知识转化过程。
  首先,田中郁子和项目组成员必须对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进行再加工,力争获取对于这些隐性知识尽可能多的理解,取得如下的阶段成果:
对首席面包师拉面的过程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对其中的各个动作和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将其背后的理论根源进行剖析和挖掘。
  这些被野中郁次郎忽视的阶段性成果即不属于纯粹的隐性知识,也不属于显性知识。由于它们从形式上属于隐性知识,但是它们又已经超出了隐性知识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这些知识已经开始有了全面的描述、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本文称为“假隐性知识”。这个阶段的知识处于知识转变的黑箱之中,这个从隐眭知识到假隐性知识的转变过程可概括为一个“分析”的过程。
  其次,田中郁子后半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假隐性知识进行编辑、整理、编码。但是,此时项目组成员所显性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
因为它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缺乏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不便于大范围的共享和交流,此时所得到的显性知识只有项目组的成员能够理解和交流,在外人看来是“不知所云”。
  对于该阶段的知识,虽然从形式上属于显性知识,但就其实质而言,尚不能指导实践,不能进行交流和共享,因此不具有显性知识的特征。该阶段的知识和“假隐性知识”一样处于知识转变的黑箱之中,本文称为“假显性知识”,这个从假隐性知识到假显性知识的转变过程可概括为“外化”的过程。
  第三,田中郁子和项目组对这些假显性知识不断地进行实践,并且经过多次反复修订,最终形成真正的显性知识—— 考面包机设计方案。假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过程可概括为“应用”的过程。
  2.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在知识习得过程的研究中,Gagne认为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为推论的理解Lio!。推论的理解分为三个过程:综合、摘要、引申,其目的在于获得陈述性知识,并能给学习者提供有关阅读概念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理解。
  Gagne认为,推论理解中的“综合”过程使学习材料中概念的心理表征更连贯。学习者一般会运用先前知识去综合学习材料的概念,使对材料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显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无意识地运用先前的知识图式和一定的策略去综合正在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提纲,从而形成对该内容更深入、更完整的了解。但就整个学习的过程而言,这些提纲还不系统、不完善,不便于共享和交流。它具备部分显性知识的特征,就是前文中定义的“假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假显性知识”的流失和被窃取的风险性相应减小。
  形成“假显性知识”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使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反复的运用,把这些“假显性知识”内化为一个心理的提纲,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能。Gagne认为推论理解中的“摘要”过程,使学习者在记忆中,对学习材料的主旨及概念,产生一项“宏观结构”。无论是宏观结构还是心理提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此种状态的“假显性知识”更不系统、更不完善、更不通用,它具备一定的个人化特点,共享和交流特性更差。它形式上具备部分隐性知识的特性,就是前文中定义的“假隐性知识”。不言而喻,它的流失和被窃取风险进一步减小,且脱离了“假显性知识”的限制,它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一些。
  Gagne认为,推论理解中的“引申”过程是将新信息与旧知识联结起来产生新体验的过程。这中新体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引申”过程可以使得学习者把假隐性知识转变成真正的隐性知识。这类隐性知识可以表现为直觉或心智模式等。心智模式是根植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价值观、信仰、观念或图像、印象,人们在使用心智模式的时候是根本不会觉察。就个人而言,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的最高阶段,因为知识已经成为了知识拥有者的一种思维习惯,人们按习惯来办事是最高效的。但是,其交流和共享的效果最低。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个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很高,但是由于这种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特性较差,因此团队协作困难,整个组织的效率不一定最优。从知识流失风险来考虑,虽然隐性知识本身的流失风险非常的小,但由于知识拥有者个体的独立性较强,因此由人员流失而导致的企业知识流失可能性增大。
知识转化灰箱模型
  通过分析,可得出知识管理中知识转化的灰箱模型,并对“假隐性知识”和“假显性知识”概括如下:所谓假隐性知识,是指隐性知识的拥有者通过对于自身所掌握的隐性知识的分析和研究,或者对于来自外部的显性知识的逻辑推理和内化,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于该知识的过程描述和原理分析,它只是形式上的隐性知识。所谓假显性知识,指的是通过对于隐性知识的规范化和编码化而形成的明文信息,或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综合之后形成的明文信息,这类信息具有很强的个体相关性,它只是形式上的显性知识。
  
基于灰箱模型的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其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特别是凝聚在企业组织程序和成长经验中的与企业特殊文化、氛围相关的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惟一性和不可模仿性,成为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企业的知识体系中,很少出现以纯隐形知识或者纯显性知识为主导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原因:
  由于显性知识具有高流失风险,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全部显性化,从而将蕴藏于隐陛知识中的竞争优势拱手让于他人,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真正将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全部转化成显性知识。因此,显性知识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企业知识形态的主体。由于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非常的低,所以导致整个组织的知识应用效率较低。虽然隐陛知识本身不宜被复制、窃取和篡改,但是由于此类知识拥有者的个体独立性强,由人员流失而导致的组织知识流失风险较高。由于这种流失具有很强的突然性和不可恢复性,该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害,加之一个企业不能全部由专家组成,因此,在企业中也不可能以纯隐性知识为主导。其结果必然是:“假隐性知识”和“假显性知识”成为企业中知识形态的主体。
  为了实现企业内以“假隐l生知识”和“假显性知识”为主导,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为补充,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在知识转化灰箱模型中,知识管理者应当有意识地推动或者阻止灰箱模型中的相关过程,即推动“分析”、“外化”、“摘要”、“综合”四个过程和/或设法减弱“应用”、“引申”两个过程。减弱“引申”的过程,可以避免更多的个体将“假隐性知识”转变成隐性知识,从而预防企业内部产生过多的专家尤其是“知识沙皇”。减弱“应用”的过程,可以避免把更多的“假显性知识”转变成显性知识,从而防止将企业众多的竞争优势暴露给竞争者。这种知识管理策略就会使得整个企业的知识主体沿着灰箱模型中黑色箭头的方向进行动态循环,从而达到企业知识运用的高效率和低流失风险的最佳平衡点。
知识转化灰箱模型的评价
  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同时又必须很好地控制好知识的流失问题。根据知识转化的灰箱模型,企业知识循环和转化过程不再是在黑箱中完成,而是比较明确的一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企业主动推动“分析”、“外化”、“摘要”、“综合”四个过程,减弱“应用”、“引申”过程,使企业可以根据内部不同的需要,将一定的知识转化成相应的“假隐性知识”和/或“假显性知识”。减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存量,保持不同知识形态的动态协调,就可以不断运用知识管理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投融网(www.ipo.hk),创建于2011年,十年如一日,专注专业:企业投融资、IPO上市咨询辅助、定增、供股、发债、并购、重组、买卖壳资源、财经公关等业务,一站式金融机构及业务对接平台。

    投融资俱乐部,入驻120万+ 机构会员,会员可发布及对接投融资需求、筛选优质项目、企业上市辅导、兼并收购等投行业务信息,在线结识更多人脉,构建投融资与上市服务生态圈。

    欢迎各类机构洽谈合作。

邮箱:service@ipo.hk
电话:0755-33572246



发表评论
0评